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1岁为BBC供稿,之后热心社会公益,致力帮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成为国际知名人士。

22岁毕业于牛津大学。早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基金,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就算在疫情下也根本不用担心毕业就是失业。

这样的孩子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啊。

如果为BBC供稿会被人指指点点,其他人都打退堂鼓了,你还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机会吗?

如果帮助更多人接受教育会得罪当地势力,甚至受到死亡威胁,你会阻止孩子吗?

如果孩子被歹徒连开三枪,其中一枪还打中头部,大难不死后你还会支持她的事业,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支持她吗?

这个孩子是马拉拉·尤萨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因多年为弱势儿童争取受教育权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至今最年轻的获得者。联合国还将每年7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Malala Day)。运行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一颗小行星也被命名为“马拉拉星”。

619日她刚刚通过牛津大学的毕业考试,兴奋地在发推宣告“终于完成牛津的学业,难以言表自己的兴奋”。

要知道马拉拉获得最重要的成就时还未成年。获得诺贝尔奖时仅仅17岁。当时,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Thorbjorn Jagland说:“尽管年轻,马拉拉已经为争取女孩的受教育权奋斗了几年,并以身作则表明儿童和年轻人也可以为改善自身状况做出贡献。”

是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以改善社会改变世界。但是,谁引导着马拉拉走上这条道路?她的父母不担心她吗?

马拉拉:我们的书籍和笔是世上最强大的武器

2008年年底,塔利班已经控制马拉拉生活的地区。极端分子禁止许多我们看似平常的事情,例如看电视和播放音乐。违背禁令将受到严厉惩罚。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乌尔都语网站需要物色一个当地学生撰写亲身体验来报道这些变化。原来已经答应写稿的学生父母担心周围人的非议和极端分子的惩罚,临阵退缩了。正在这所学校当校长的马拉拉父亲只好临急临忙询问比原来人选小两岁的女儿的意愿。

这样,马拉拉从20091月到3月开始用“古尔·马卡伊”的笔名为BBC撰写个人网志,讲述塔利班武装组织管控下她求学的辛酸。

随后,马拉拉多次参加为女孩子争取教育权的活动。2009年年底,由于马拉拉对外宣传活动的增多,她的身份被曝光。

她一次公开接受采访时说:“我有玩乐的权利,我有唱歌的权利,我有说话的权利,我有逛商场的权利,我有大声说话的权利。”

由于她为女孩子争取教育权的行为与塔利班的禁令相悖,她常常收到恐吓信,极端分子也公开发出死亡威胁。但这些并没有阻止马拉拉的脚步。

201210月,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枪手袭击,头部和颈部中枪,一度情况危殆,其后被转送到英国伯明翰接受进一步治疗。

马拉拉受袭激起了民愤,引发一场跨民族宗教的声讨浪潮,马拉拉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支持。

在接受头骨修补并安装人工耳蜗逐步康复后,她一边在英国伯明翰入读高中,一边继续投身为女孩子争取受教育权的活动。2013年,她与父亲一起成立了马拉拉基金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女孩受教育。

2013712日,正是她16岁生日那天,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马拉拉发表了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第一次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经过,敦促联合国及各国领袖努力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够跨越宗教、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她说道:“我们的书籍和笔是世上最强大的武器。”

2013108日,被袭击一周年之际,马拉拉出版个人回忆录《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塔利班再次威胁马拉拉,声称如果马拉拉继续批评当地的做法,他们将再次行动。

2015年她在英国GCSE中考中获得六科A *和四科A的优异成绩。2017817日,被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录取。 期间,她一直致力推动弱势儿童的教育权益。

超越世俗的父爱

马拉拉一家生活在巴基斯坦,当地有着浓厚的重男轻女的传统。马拉拉父亲齐亚乌丁·尤萨夫扎伊(Ziauddin Yousafzai)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他的姐妹都无法接受教育。对这些女孩子来说,她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早嫁人。

齐亚乌丁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的姐妹比我更优秀,更有魅力,但是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看到我成为一名医生,成为社会上重要的人,成为可以赚很多钱的人……但是对我的姐妹们来说,唯一的要求是尽快找到一个丈夫”。

齐亚乌丁有口吃,经常被周围的人欺凌。他只能沉迷于阅读。阅读为他打开了一扇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他克服结巴,主动参加演讲比赛。一位表亲逃离包办婚姻被枪杀致死,16岁的他立志要改变这一切。

他回忆时说:“这是我一生中的人生转折点。我写了一首诗……‘我发誓要和所有女孩站在一起。我将打破所有这些陈旧制度的束缚……我梦想着一个新时代。”

齐亚乌丁当了老师,积极投身推动男女平等运动。

他后来在家乡以15,000卢比(约合100英镑)的经费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创办时只有三个学生,到2012年已有500名女学生和600名男学生。

1997年,马拉拉出生。齐亚乌丁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女儿时说:“那是早晨,她的眼睛睁开了,当我看着她的眼睛时,我的心充满了喜悦”。他用自己所知为数不多的有自己独立身份的普什图女诗人和女战士迈万德马拉莱为女儿取名。

数周后,他在一本都是男性姓名的族谱上添上马拉拉的姓名。他把马拉拉像男孩一样培养,让她上学,还和女儿彻夜谈论社会政治问题。

20089月,齐亚乌丁把马拉拉带到当地的媒体俱乐部发表演讲塔利班怎能剥夺我最基本的受教育权?

在马拉拉的身份公开后,极端组织多次指责齐亚乌丁,说马拉拉是被其父洗了脑:“我们多次警告他不要再让女儿对我们进行肮脏的语言攻击,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为了不连累家人,齐亚乌丁甚至躲到朋友家。“因为我不想在家人面前被杀;我死了就死了,但是如果家人看到我被杀,我的家人将无法摆脱这种创伤。”

他后来回忆马拉拉被袭击时的感受,“我欲哭无泪,决定整个世界暗无天日。”“我从未想到他们会伤害马拉拉。因为在巴基斯坦伤害孩子是违犯禁忌。他们没有任何道德或价值观。”

为了救治马拉拉,齐亚乌丁全家来到英国。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生活习惯等许多问题。他曾说马拉拉母亲经常哭,时常对着月亮说话。因为 “月亮是巴基斯坦和英国之间唯一的共同事物。”

让她飞

父母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马拉拉说“父亲一直是我的盟友和灵感”。而教育也不是单向的,孩子也不时为父母树立榜样。

尽管齐亚乌丁思想开明,但来自父权浓厚社会的他骤到伯明翰时,还习惯于自己的家长制作风,期望儿女们服从于他。但很快发现,儿女对他这种做法提出了挑战。后来,他学会了和孩子以更加轻松、更加平等的方式交往,不再居高临下,呼呼喝喝。

2013年他和马拉拉联合创立了“马拉拉基金会(Malala Fund)”,致力于资助教育、为女孩发声、倡导领导者在推动义务教育的责任,积极在女孩失学严重的阿富汗、巴西、印度、黎巴嫩、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地为女孩争取12年的义务教育。

在离开巴基斯坦后,齐亚乌丁一直处于矛盾中。一方面他想念家乡斯瓦特。 “在许多个梦中,我曾经回到巴基斯坦,每次梦中我都会告诉自己'这一次不是梦,这是现实',而实际上这又一次是梦。”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一家人的安全,“我们在2012年遭到袭击时所遭受的创伤很难完全消除”,应该等到一切都安全之后再说。这时,反而是马拉拉说服了父亲。马拉拉说:“理想的时光永远不会到来。”

20183月,离乡6年的一家人回到家乡。当他们降落在和6年前运送生命垂危的马拉拉离开的同一个直升机停机坪时,他们哭了。

“一家人回到了同一个地方,这是一个奇迹。但是那一刻,当我们一起看着斯瓦特山脉时……那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 齐亚乌丁说。

2018年,齐亚乌丁出版了《让她飞》。有读者问他:“马拉拉已经飞了,为什么要起名 ‘让她飞’呢?”

他笑着答: “让她飞意味着让每个女孩子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飞翔!”

 

不一样人生的孩子也和世界上广大年轻人一样,在考完牛津的毕业试后发帖说接下来要看剧、睡觉。

马拉拉的推特上说“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现在,它将是Netflix,阅读和睡觉。”贴子中附上的是一家人吃蛋糕庆祝的照片。

父母和孩子,既可“目送”,也可“走近”。

 

 

 

话题:



0

推荐

牛言

牛言

6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关注中外文化交流,为多家英国华人媒体撰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