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个星期,英国遭受了又一波震动。原因是28万英格兰的A-level成绩先是被考试局系统调低,民众抗议后17日又被调回。北爱和威尔士也作同样的调整。早在11日苏格兰也因同样原因调整了12.5万人成绩。这样累计涉及40多万人成绩。

由于苏格兰以外地区的调整是在大学招录后,引发了连串混乱。

由于疫情,英国早在三月底就宣布取消今年相当于中国高考的A-level考试和相当于中考的GCSE考试,采用先由学校教师评分然后再由考试局系统评分的方式。

学校教师评分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模拟考试、非考试等表现给出分数、排名和等级。

考试局的系统评分目的是纠正老师打分过高,均衡今年成绩和往年成绩的差距。该评分系统的依据主要是全国分数的分布、该校过去的分数、考生过往表现等。

这两步骤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苏格兰先公布分数。学生和家长发现四分之一(12.5万名)的老师评分遭到了下调。在考生的激烈抗议下,11日苏格兰不得不紧急掉头,宣布直接采纳老师提交的成绩预测评级结果,不再运用电脑运算法进行调整。

813日,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成绩公布,在考试局系统调分后获得AsA*s成绩的比例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了2.4%,是10年来最高点。98.3%的学生以A-E的成绩通过了A-level考试,通过率比2019年和2018年都提高了0.7%

这次成绩评定,英格兰教育部门的救济途径满满的。对系统评定的分数不满意的可以申述,大学要预留一些招生名额给申述成功的学生。预计到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申述,政府还宣布免除了可能高达800万镑-1500万英镑的申述费用。如果对申述结果还不满意可以参加10月举行的考试。

但是,英国政府还是低估了考生的胃口。考生接到的成绩单中教师评分和考试局评分都写得清清楚楚的。考生知道近40%A-level成绩在考试局的系统评分环节惨遭降级,其中35.6%的分数降低了一个等级,3.3%降低了两个等级,0.2%降低了三个等级后不淡定了。

这等同于让学生到口的肉又吐出来,学生们怎么会答应呢。在学生连续多天示威后,政府终于松口,宣布认可教师评定的成绩,甚至连GCSE也以老师评定成绩为准。

为什么这种做法引发那么多问题呢?

教师只知道自己学生的情况而不知道其他学校学生的水平,如果仅凭教师评分,不同学校之间难免会有差别。而且护犊心切是人之常情,老师难免会手下留情。通过考试局的系统来作必要调整是很有必要的,是无可厚非。

从统计结果来看,老师们的评分真是慷慨。考试局评分调低了40%后的分数都是历年新高,如果按老师的分数肯定比往年更高。伦敦大学学院发布的研究就显示,高达74%的老师提交的预测成绩高估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考试局系统评分这一机制也有效保证了老实人不吃亏,2%的成绩就是系统评分时调高的。

问题不是在这一环节,而在这个评分系统。它的算法是根据往年学校的成绩以及学生的历史表现。也就是说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考试很大部分决定了你的分数,等同于抹杀了个人的努力。有网友开玩笑说,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说,莱斯特城不可能夺得2015/2016赛季英超冠军。这就带来很大争议了。

系统评分的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历史表现,这样又排除了学生最近努力的可能,尤其是那些原计划靠考前冲刺一把的学生。而且不同学校之间的并没有统一的考试,有些学校连模拟考都没来得及组织,学生的历史表现全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说,从3月到8月,整整5个月过去,英国没有拿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评分系统。

如果说拿不出像样的系统是先天不足,英格兰政府再次调整的时机就是雪上加霜。

在苏格兰匆匆宣布重新以教师评分为准后,英格兰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公布系统评分成绩,只是提出可以申述并减免申述费用等。教育大臣还多次公开坚持维持系统评分。

15日,考试监管机构Ofqual公布了一份申诉指南,公布几小时后自己删除了。

在英格兰的成绩公布后,各所大学随即进行招录工作。不少学生直接受到了影响。

这时,愤怒的学生们连续三天在教育部前示威。有些标语牌上写着“相信我们的老师”、“解雇评定成绩作弊的保守党”等等。最关键的是学生们提醒政府,到2024年大选,“我们都是选民了”。这一点击中了保守党的软肋,不得不认可教师的评分。

但是,这时许多大学的招生已近结束,2%系统调高的成绩要认可,新认可的教师评定的成绩不是一两百人而是涉及40万,怎么安置这些新符合条件的考生呢?

原来招录的已经跟学生确认,发出OFFER不能违约说退招。又不能同校同专业不同条件,现在符合条件的不能不录。已经录取的有些可能现在又符合其他高校的条件了,来不来也不知道。

政府倒好,道个歉,给考生送完大礼,宣布不再限制高校扩招5%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一堆的问题。一所大学就对媒体表示表示,他们一直被愤怒家长打来的电话轰炸,家长们威胁如果没有录取孩子并安排住宿,就采取法律行动。

但是,不是说扩招就扩招的。要扩招还要保证教育质量就得有经费和师资等资源。根据英媒报道,一个医科学生一年培养成本5万英镑。扩招一个,学校就要多筹一笔钱。钱从哪来?就算学校能弄到钱,师资又从何而来呢?实验室、仪器设备呢?

而且,更多的高分又不限招,等同于将校门大开,学生势必蜂拥到名校,名校不愁生源,一般的高校恐会生源不足,导致饱的撑死,饿的饿死。

同时,英国的高校录取是不同年份的考生可以拿着自己当年的成绩参加不同年份的招考的。今年考试局压分后都已经是历年新高,认可教师们的爱心送分后更是创下令人乍目的纪录。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主任尼克•希尔曼(nickhillman)表示,政府做出了对这届学生最慷慨的决定。

对今年考生慷慨,对去年、明年的考生就不公平了。照顾了这届学生,忽略了去年和明年考生的利益。他们会不会又去教育部门前坐坐,又提醒他们也是手中拥有选票的选民呢。

现在,大学已经乱成一锅,有些忙着应对考生的电话,有的急忙收回前段时间因疫情的强制教师离职计划,有些忙着出台奖金游说学生推迟入学。

尽管这样的折腾因疫情而起,但翻来覆去确实与天灾无关。万幸的是无论是教师评分还是系统评分,不论是政府的拙劣应对和大学的艰难腾挪都晒在阳光下,各方都可发声,学生的权益可以争取。

 

 

 

话题:



0

推荐

牛言

牛言

6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关注中外文化交流,为多家英国华人媒体撰稿。

文章